專案名稱

TEL-U eSIM 服務正式登場

TEL-U eSIM 服務正式登場

擔任角色

UX 設計師

專案時程

2023/01 - 2023/03

負責項目

規劃介面流程、競品分析、易用性測試

規劃介面流程、競品分析、易用性測試

專案概覽

專案目標

產品新增 eSIM 服務並以此為目標,除了降低實體 SIM 成本與提升更多用戶外,也期望能將該服務拓展於海外市場。

合作與產出

我與 UI 設計、2 位行銷、PM、2位後端及 2 位 iOS 工程師合作。產出設計為流程線框圖、Prototype 、 競品分析報告。

專案挑戰

重新整合新舊商業模式,使用流程將大幅度的調整,除了面臨技術限制外,也需面臨短期的時程壓力。

成果影響

eSIM 服務上線後,會員轉換率提升至 50 %,產品收益提升至120%,目前持續提高中。

產品簡介

TEL-U 為一項通訊 App, 主要為出國旅遊及海外出差使用,實體 SIM 卡、eSIM、門號通話、行動數據加值或更換網路方案,皆可透過 TEL-U App 輕鬆解決。

專案背景

因旅遊潮回溫與海外市場拓展,公司決定推出高便利性的 eSIM 網路服務,用戶只要從TEL-U App 內購買 eSIM 方案,即可免插實體 SIM 卡連線上網。

設計流程

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

網路使用方式

TEL-U 用戶主要都在台灣,使用網路方式都是以插入實體 SIM 後再使用網路,所以當我詢問周圍朋友或同事是否使用過 eSIM 時,大多數的人都沒聽過這項新的網路服務,只有少數出差或旅遊的人才使用過。

eSIM 是什麼?

eSIM 指的是手機能使用虛擬網路且不需插入實體 SIM 卡 ( 一般稱為「嵌入式 SIM 卡」或是「虛擬 SIM 卡」)

eSIM 指的是手機能使用虛擬網路且不需插入實體 SIM 卡 ( 一般稱為「嵌入式 SIM 卡」或是「虛擬 SIM 卡」)

eSIM 指的是手機能使用虛擬網路且不需插入實體 SIM 卡 ( 一般稱為「嵌入式 SIM 卡」或是「虛擬 SIM 卡」)

實體SIM 卡與 eSIM 的差異

商業目標

公司上線 eSIM 將以此為目標,但產品面臨的是一個新舊服務的並存階段,因此整合 eSIM 與實體 SIM 卡服務會是介面首當其衝的問題。

目標:主要-提升 eSIM 用戶為主|次要-不支援 eSIM 用戶可使用實體 SIM 卡

目標:主要-提升 eSIM 用戶為主|次要-不支援 eSIM 用戶可使用實體 SIM 卡

目標:主要-提升 eSIM 用戶為主|次要-不支援 eSIM 用戶可使用實體 SIM 卡

產品策略:

產品策略:

主打 eSIM 原因:

相較於傳統 SIM 卡,eSIM 不需要攜帶多張卡片或更換卡片,用戶不用擔心卡片遺失或損壞的煩惱。企業減少實體 SIM 卡的生產、物流和管理成本,同時提供更靈活的方案以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和流量配額

實體 SIM 卡:

因目前市場階段還是有許多不支援 eSIM 的用戶,所以會先保留實體 SIM 卡服務。

主打 eSIM 原因:

相較於傳統 SIM 卡,eSIM 不需要攜帶多張卡片或更換卡片,用戶不用擔心卡片遺失或損壞的煩惱。企業減少實體 SIM 卡的生產、物流和管理成本,同時提供更靈活的方案以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和流量配額

實體 SIM 卡:

因目前市場階段還是有許多不支援 eSIM 的用戶,所以會先保留實體 SIM 卡服務。

主打 eSIM 原因:

相較於傳統 SIM 卡,eSIM 不需要攜帶多張卡片或更換卡片,用戶不用擔心卡片遺失或損壞的煩惱。企業減少實體 SIM 卡的生產、物流和管理成本,同時提供更靈活的方案以獲得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和流量配額

實體 SIM 卡:

因目前市場階段還是有許多不支援 eSIM 的用戶,所以會先保留實體 SIM 卡服務。

需求探索

需求探索

需求探索

競品分析

初步釐清 eSIM 問題後,接續為研究海外市占率較高的 eSIM 競品。

初步釐清 TEL-U 的問題後,接續為研究海外市占率較高的 eSIM 競品,列舉四個熱門競品來分析流程與功能

參考與分析運用

MINT 或 AIRSIM 都擁有實體 SIM 卡和 eSIM 兩種服務,而我在使用 MINT 時,eSIM 啟用流程比較流暢,並且在 APP 中發現可選擇實體方案,AIRSIM 則是以兩種登入方式為主,就技術與流程對我們來說可能都不太符合。


Yesim 可參考的部分是「 eSIM 啟用教學 」,前面提到目前使用者對於 eSIM 服務了解有限,因此提供一份詳盡的教學引導對於使用者來說絕對會非常有幫助。

MINT 或 AIRSIM 都擁有實體 SIM 卡和 eSIM 兩種服務,而我在使用 MINT 時,eSIM 啟用流程比較流暢,並且在 APP 中發現可選擇實體方案,AIRSIM 則是以兩種登入方式為主,就技術與流程對我們來說可能都不太符合。


Yesim 可參考的部分是「 eSIM 啟用教學 」,前面提到目前使用者對於 eSIM 服務了解有限,因此提供一份詳盡的教學引導對於使用者來說絕對會非常有幫助。

MINT 或 AIRSIM 都擁有實體 SIM 卡和 eSIM 兩種服務,而我在使用 MINT 時,eSIM 啟用流程比較流暢,並且在 APP 中發現可選擇實體方案,AIRSIM 則是以兩種登入方式為主,就技術與流程對我們來說可能都不太符合。


Yesim 可參考的部分是「 eSIM 啟用教學 」,前面提到目前使用者對於 eSIM 服務了解有限,因此提供一份詳盡的教學引導對於使用者來說絕對會非常有幫助。

初步概念發想

使用多個競品後,歸納出 eSIM 啟用流程

使用過競品後,歸納出 eSIM 啟用流程為:

使用過競品後,歸納出 eSIM 啟用流程為

1

一鍵購買 eSIM 方案

一鍵購買 eSIM 方案

一鍵購買 eSIM 方案

2

安裝 eSIM 服務

安裝 eSIM 服務

安裝 eSIM 服務

3

購買後引導至裝置系統啟用 eSIM

購買後引導至裝置系統啟用 eSIM

購買後引導至裝置系統啟用 eSIM

4

成功啟用 eSIM

成功啟用 eSIM

成功啟用 eSIM

※ 買完 eSIM 後,通常會收到購買成功 email ( 內容包含 eSIM 啟用 QR Code 和 輸入碼 ),信件算是一備用或提供給親朋好友使用的方法。

※ 買完 eSIM 後,通常會收到購買成功 email ( 內容包含 eSIM 啟用 QR Code 和 輸入碼 ),信件算是一備用或提供給親朋好友使用的方法。

實際操作多個競品後,我對於整個 eSIM 啟用流程的已相當熟悉,所以在規劃流程前,我有事先簡略繪製出 eSIM 流程。

實際操作多個競品後,我對於整個 eSIM 啟用流程的已相當熟悉,所以在規劃流程前,我有事先簡略繪製出 eSIM 流程。

實際操作多個競品後,我對於整個 eSIM 啟用流程的已相當熟悉,所以在規劃流程前,我有事先簡略繪製出 eSIM 流程。

eSIM 開發限制

正當我收斂需求並且要深入規劃流程時,收到公司 eSIM 技術通知 !

正當我收斂需求並且要深入規劃流程時,收到公司 eSIM 技術通知 !

正當我收斂需求並且要深入規劃流程時,收到公司 eSIM 技術通知 !

因商業考量與技術問題,公司決定上線第一版 eSIM 啟用方式先以掃描「QR Code 」和「輸入啟用碼」為主,現階段不支援在「 在 App 內一鍵安裝 eSIM 」。若無法在 App 內一鍵安裝 eSIM,啟用流程會複雜很多,參照下方三種啟用 eSIM 說明。

因商業考量與技術問題,公司決定上線第一版 eSIM 啟用方式先以掃描「QR Code 」和「輸入啟用碼」為主,現階段不支援在「 在 App 內一鍵安裝 eSIM 」。若無法在 App 內一鍵安裝 eSIM,啟用流程會複雜很多,參照下方三種啟用 eSIM 說明。

因商業考量與技術問題,公司決定上線第一版 eSIM 啟用方式先以掃描「QR Code 」和「輸入啟用碼」為主,現階段不支援在「 在 App 內一鍵安裝 eSIM 」。若無法在 App 內一鍵安裝 eSIM,啟用流程會複雜很多,參照下方三種啟用 eSIM 說明。

啟用 eSIM 共有三種方式

「掃描 QR Code 和 輸入啟用碼」雖然也能啟用 eSIM,但用戶購買後,必須跳出 App 到裝置啟用 eSIM,才能順利啟用網路 ,我認為這一段流程在操作上不太友善,所以聯想到要規劃完善的引導與啟用教學將會是這次 eSIM 設計的一大重點。

「掃描 QR Code 和 輸入啟用碼」雖然也能啟用 eSIM,但用戶購買後,必須跳出 App 到裝置啟用 eSIM,才能順利啟用網路 ,我認為這一段流程在操作上不太友善,所以聯想到要規劃完善的引導與啟用教學將會是這次 eSIM 設計的一大重點。

收斂問題並定義目標

收斂問題並定義目標

收斂問題並定義目標

eSIM 啟用方式與全部需求釐清後,我歸納出三個核心問題並列出影響的介面,進入設計流程前也思考一些解決策略。

eSIM 啟用方式與全部需求釐清後,我歸納出三個核心問題並列出影響的介面,進入設計流程前也思考一些解決策略。

eSIM 啟用方式與全部需求釐清後,我歸納出三個核心問題並列出影響的介面,進入設計流程前也思考一些解決策略。

介面設計

介面設計

介面設計

設計展示以使用者從 0 開始到完整啟用 eSIM 為主 ,劃分四個部分來呈現。分別是:1.導覽頁、2.首頁、3.區別方案、4. eSIM 啟用流程

設計展示以使用者從 0 開始到完整啟用 eSIM 為主 ,劃分四個部分來呈現。分別是:1.導覽頁、2.首頁、3.區別方案、4. eSIM 啟用流程

設計展示以使用者從 0 開始到完整啟用 eSIM 為主 ,劃分四個部分來呈現。

分別是:1.導覽頁、2.首頁、3.區別方案、4. eSIM 啟用流程

導覽頁優化

原本導覽頁在選擇網路方案只有實體 SIM 卡服務,所以只需要引導使用者前往綁卡,但調整後會有二種方案可選擇,以主打 eSIM 為目標,會把「 購買 eSIM 方案 」的按鈕層級設為優先級,次要的選擇才是綁定實體 SIM 卡。

判斷支援裝置

先前考量過非支援 eSIM 用戶可能對於無法購買而產生困惑,但後來決定保留是因為想讓用戶在進到 App 就能知道我們有 eSIM 服務的資訊,儘管理解目前裝置無法使用 eSIM,也間接引導他們查看支援清單,或許用戶會有另一隻手機能支援並使用。

若不支援裝 eSIM 置點擊購買會跳出提示,讓使用者可查看支援清單

若不支援裝 eSIM 置點擊購買會跳出提示,讓使用者可查看支援清單

首頁調整

首頁的重點在於購買引流,所以針對裝置客制化,以使用者購買的方案為主,調整的部分為購買區域與新增商店入口。

購買區域判斷是否支援eSIM

購買區域判斷是否支援eSIM

購買區域判斷是否支援eSIM

新增單一商店入口

新增單一商店入口

新增單一商店入口

購買區域:首頁購買區塊只呈現用戶可使用的網路類型,所以非支援 eSIM 裝置用戶會顯示實體 SIM 卡的網路服務。

新增商店:原本商品種類不多,所以各自由首頁連至商品頁面,但未來產品陸續新增時,首頁若是一直放置新服務將會讓用戶難以尋找,因此決定藉由這次 eSIM 服務來新增商店入口,況且也讓 TEL-U 有一個瀏覽全部商品的列表。

購買區域:首頁規劃以商業考量為主,購買區塊只呈現用戶可使用的網路類型,所以非支援 eSIM 裝置用戶會顯示實體 SIM 卡的網路服務。


新增商店:因為原本商品種類不多,所以各自由首頁連至商品頁面,但未來產品種類變多時,首頁可能沒辦法一直放置新服務,因此我與團隊討論後,決定藉由這次 eSIM 服務來新增一個重要的商店入口,況且也讓 TEL-U 有個瀏覽全部商品的列表。

購買區域:首頁購買區塊只呈現用戶可使用的網路類型,所以非支援 eSIM 裝置用戶會顯示實體 SIM 卡的網路服務。

新增商店:原本商品種類不多,所以各自由首頁連至商品頁面,但未來產品陸續新增時,首頁若是一直放置新服務將會讓用戶難以尋找,因此決定藉由這次 eSIM 服務來新增商店入口,況且也讓 TEL-U 有一個瀏覽全部商品的列表。

設計區別方案

在規劃區分實體卡與 eSIM 時 ,我認為此功能要考量的情境較多,所以我會先和開發團隊討論出一個大方向,之後才去思考頁面的細節,這樣的作法讓我在後續完善畫面時能更加流暢與省時。

在規劃區分實體卡與 eSIM 時 ,我認為此功能要考量的情境較多,所以我會先和開發團隊討論出一個大方向,之後才去思考頁面的細節,這樣的作法讓我在後續完善畫面時能更加流暢與省時。

在規劃區分實體卡與 eSIM 時 ,我認為此功能要考量的情境較多,所以我會先和開發團隊討論出一個大方向,之後才去思考頁面的細節,這樣的作法讓我在後續完善畫面時能更加流暢與省時。

Step 1

定義設計樣式

定義設計樣式

規劃時我提了幾個版本,也不斷和工程團隊討論最好的作法,最終決定頁籤功能是因為能快速直觀兩種方案外,在開發中判斷支援 eSIM 裝置也較好執行,而且頁籤設計也讓我在流程規劃的情境上有較大的彈性空間。

Step 2

區別支援 eSIM 裝置

區別支援 eSIM 裝置

真正需要辨別二種方案的會是支援 eSIM 裝置的畫面,因不支援裝置只能使用實體 SIM 卡方案,所以設計上不需要區分標籤,維持原畫面即可

真正需要辨別二種方案的會是支援 eSIM 裝置的畫面,因不支援裝置只能使用實體 SIM 卡方案,所以設計上不需要區分標籤,維持原畫面即可

真正需要辨別二種方案的會是支援 eSIM 裝置的畫面,因不支援裝置只能使用實體 SIM 卡方案,所以設計上不需要區分標籤,維持原畫面即可

Step 3

預設狀態規劃

預設狀態規劃

回歸到預設狀態時,我們期望能更直觀的引導用戶購買合適的產品,所以預設狀態設計方式與首頁相同,以判斷支援 eSIM 裝置的方式來規劃此介面。

回歸到預設狀態時,我們期望能更直觀的引導用戶購買合適的產品,所以預設狀態設計方式與首頁相同,以判斷支援 eSIM 裝置的方式來規劃此介面。

回歸到預設狀態時,我們會期望能更直觀的去引導用戶購買合適的服務,所以預設狀態的規則與首頁相同,以判斷支援 eSIM 裝置的方式來規劃此介面。

( 不支援 eSIM 裝置 )
引導用戶購買實體卡,買後隱藏頁籤

( 支援 eSIM 裝置 )
引導用戶購買實 eSIM,買後顯示頁籤

eSIM 啟用流程

先前提到的 eSIM 啟用方式會複雜一些,使用者要暫時離開 App 到裝置系統中「掃描 QR Code」或 「啟用輸入碼」才能啟用 eSIM,因此這段流程的規劃重心會更聚焦在引導操作上。

先前提到的 eSIM 啟用方式會複雜一些,使用者要暫時離開 App 到裝置系統中「掃描 QR Code」或 「啟用輸入碼」才能啟用 eSIM,因此這段流程的規劃重心會更聚焦在引導操作上。

易用性測試

初步規劃後,我讓其他部門的同事來做易用性測試,啟用 eSIM 方式以輸入啟用碼為主。

初步規劃流程後,我讓其他部門的 2 位同事來協助測試該流程的易用性,我認為從購買到觀看教學這段流程操作會比較容易 ( Part A ) ,但後續到裝置系統上啟用 eSIM 啟用可能花的時間較久 ( Part B )。

初步規劃流程後,我讓其他部門的 2 位同事來協助測試該流程的易用性,我認為從購買到觀看教學這一段流程操作會比較容易 ( Part A ) ,但後續到裝置系統上啟用 eSIM 啟用可能花的時間較久 ( Part B )。

測試流程

用戶先到安裝 eSIM 畫面觀看啟用方式與 eSIM 教學後 ( Part A ) ,接著到裝置系統上順利啟用 eSIM( Part B )。
預設:從購買到觀看教學這一段流程應該會比較容易 ( Part A ) ,但後續到裝置啟用 eSIM 啟用這段可能會花較久的時間 ( Part B ) ,畢竟是首次接觸 eSIM。

初步規劃流程後,我讓其他部門的 2 位同事來協助測試該流程的易用性,我認為從購買到觀看教學這段流程操作會比較容易 ( Part A ) ,但後續到裝置系統上啟用 eSIM 啟用可能花的時間較久 ( Part B )。

初步規劃流程後,我讓其他部門的 2 位同事來協助測試該流程的易用性,我認為從購買到觀看教學這一段流程操作會比較容易 ( Part A ) ,但後續到裝置系統上啟用 eSIM 啟用可能花的時間較久 ( Part B )。

預設完成目標

使用者能順利完成啟用 eSIM,並在我的方案內看見 eSIM 已啟用。

使用者能順利完成啟用 eSIM,並在我的方案內看見 eSIM 已啟用。

使用者能順利完成啟用 eSIM,並在我的方案內看見 eSIM 已啟用。

預期用戶啟用 eSIM 的流程

預期用戶啟用 eSIM 的流程

測試結果

測試結果與我設想的流程有落差,受測者在最初始的安裝 eSIM 內容頁就有很多困惑。

測試結果與我設想的流程有落差,受測者在最初始的安裝 eSIM 內容頁就有很多困惑。

受測者的回饋:

受測者的回饋:

上線前我們先針對回饋的細節做調整,優化部分為強化教學按鈕與新增複製按鈕,讓用戶來回操作更加流暢。(裝置啟用為手機系統流程,無法調整)

購買後觀看 eSIM 教學流程

購買後觀看 eSIM 教學流程

跳開 App 輸入 eSIM 啟用碼

跳開 App 輸入 eSIM 啟用碼

上線迭代優化

上線迭代優化

上線迭代優化

eSIM 上線反饋

eSIM 服務上線後的一個月後,從行銷部門得知,在我們官網與 App 的詳細介紹後,用戶在裝置啟用 eSIM 流程上並沒有太大的操作困難。

eSIM 服務上線後的一個月後,從行銷部門得知,在我們官網與 App 的詳細介紹後,用戶在裝置啟用 eSIM 流程上並沒有太大的操作困難。

後續優化

eSIM 後續的迭代主要還是以提升 TEL-U 會員為主,所以我們也讓不支援裝置可購買 eSIM 或結合其他平台導入新用戶,eSIM 操作流程後續沒再調整,而是以處理一些用戶問題為主,像有些用戶會到裝置內刪除 eSIM 或 重複啟用 eSIM,所以也新增了明確的勿刪提醒。

eSIM 後續的迭代主要還是以提升 TEL-U 會員為主,所以我們也讓不支援裝置可購買 eSIM 或結合其他平台導入新用戶,eSIM 操作流程後續沒再調整,而是以處理一些用戶問題為主,像有些用戶會到裝置內刪除 eSIM 或 重複啟用 eSIM,所以也新增了明確的勿刪提醒。

eSIM 上線的成果

eSIM 上線後,TLE-U 會員轉換率和營收都有顯著的提升,實體 SIM 卡的人數漸漸變少,但 eSIM 的使用者卻大幅度的增加,完全符合了我們設立的商業目標,但我個人認為掃描 QR Code 或輸入碼的方式在流程上還是稍微複雜了一些,儘管銷售平台或 APP 內都有詳細的啟用教學,初學者在進行這個流程時還是會稍微卡住的,所以我期待未來 eSIM 的優化,我們一定會開放 eSIM 的一鍵啟用服務,後續期望能大幅度的提高 eSIM 啟用流程的流暢度。

eSIM 上線後,TLE-U 會員轉換率和營收都有顯著的提升,實體 SIM 卡的人數漸漸變少,但 eSIM 的使用者卻大幅度的增加,完全符合了我們設立的商業目標,但我個人認為掃描 QR Code 或輸入碼的方式在流程上還是稍微複雜了一些,儘管銷售平台或 APP 內都有詳細的啟用教學,初學者在進行這個流程時還是會稍微卡住的,所以我期待未來 eSIM 的優化,我們一定會開放 eSIM 的一鍵啟用服務,後續期望能大幅度的提高 eSIM 啟用流程的流暢度。

eSIM 上線後,TLE-U 會員轉換率和營收都有顯著的提升,實體 SIM 卡的人數漸漸變少,但 eSIM 的使用者卻大幅度的增加,完全符合了我們設立的商業目標,但我個人認為掃描 QR Code 或輸入碼的方式在流程上還是稍微複雜了一些,儘管銷售平台或 APP 內都有詳細的啟用教學,初學者在進行這個流程時還是會稍微卡住的,所以我期待未來 eSIM 的優化,我們一定會開放 eSIM 的一鍵啟用服務,後續期望能大幅度的提高 eSIM 啟用流程的流暢度。

+ 50%

+ 50%

+ 50%

+ 50%

會員新增

會員新增

會員新增

+ 120%

+ 120%

+120%

+ 120%

收益成長

收益成長

收益成長

+ 10%

+ 10%

+ 10%

實體卡轉 eSIM

實體卡轉 eSIM

實體卡轉 eSIM

下載數成長

下載數成長

下載數成長

+ 40%

+ 40%

+ 40%

專案反思

這次規劃流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整合 APP 新舊商業模式,要在現有服務的框架下合併為一個新的服務樣貌時,要思考的流程會相當複雜,如何去權衡兩個服務並規劃合適的選擇方案對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況且還要在短時程與技術限制下去執行這項任務難度與壓力也提高了不少。

在設計中除了找熟悉 eSIM 的用戶測試外,我也找了幾位不支援 eSIM 裝置或安卓的用戶來協助規劃此流程,所以整個新功能要考量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我也首次體驗到在要做一項大功能時,真的要非常深入的理解產品和思考每個設計環節。


整體來說最有成就感的部分還是在用了短短二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能將這項艱難的任務給完成,我很感謝開發與行銷團隊在過程中能夠協助我的 UX 設計並給予很多發揮的空間,而 eSIM 服務上架後,也確實幫助公司在收益跟市場上多了更強的競爭力,我也期待後續 TEL-U 能將現有的 eSIM 服務推廣至海外更多國家。

這次規劃流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整合 APP 新舊商業模式,要在現有服務的框架下合併為一個新的服務樣貌時,要思考的流程會相當複雜,如何去權衡兩個服務並規劃合適的選擇方案對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況且還要在短時程與技術限制下去執行這項任務難度與壓力也提高了不少。

在設計中除了找熟悉 eSIM 的用戶測試外,我也找了幾位不支援 eSIM 裝置或安卓的用戶來協助規劃此流程,所以整個新功能要考量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我也首次體驗到在要做一項大功能時,真的要非常深入的理解產品和思考每個設計環節。


整體來說最有成就感的部分還是在用了短短二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能將這項艱難的任務給完成,我很感謝開發與行銷團隊在過程中能夠協助我的 UX 設計並給予很多發揮的空間,而 eSIM 服務上架後,也確實幫助公司在收益跟市場上多了更強的競爭力,我也期待後續 TEL-U 能將現有的 eSIM 服務推廣至海外更多國家。

這次規劃流程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整合 APP 新舊商業模式,要在現有服務的框架下合併為一個新的服務樣貌時,要思考的流程會相當複雜,如何去權衡兩個服務並規劃合適的選擇方案對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挑戰,況且還要在短時程與技術限制下去執行這項任務難度與壓力也提高了不少。

在設計中除了找熟悉 eSIM 的用戶測試外,我也找了幾位不支援 eSIM 裝置或安卓的用戶來協助規劃此流程,所以整個新功能要考量的問題其實相當複雜,我也首次體驗到在要做一項大功能時,真的要非常深入的理解產品和思考每個設計環節。


整體來說最有成就感的部分還是在用了短短二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能將這項艱難的任務給完成,我很感謝開發與行銷團隊在過程中能夠協助我的 UX 設計並給予很多發揮的空間,而 eSIM 服務上架後,也確實幫助公司在收益跟市場上多了更強的競爭力,我也期待後續 TEL-U 能將現有的 eSIM 服務推廣至海外更多國家。

Thanks for watching

Thanks for watching

Thanks for watching

觀看其他的專案

觀看其他的專案

觀看其他的專案

如果想合作或交流的話,歡迎聯繫我 😀

其他平台 : Behance作品集

個人創作: 插畫平台

 © Greenteayeh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想合作或交流的話,歡迎聯繫我 😀

其他平台 : Behance作品集

個人創作: 插畫平台

 © Greenteayeh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想合作或交流的話,歡迎聯繫我 😀

其他平台 : Behance作品集

個人創作: 插畫平台

 © Greenteayeh 2023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